2022-07-16 18:46:03 新旅界
在景城融合的建設中,文旅人才、文旅要素、文旅產業應該發揮特別而重要的作用,以加速提升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時尚化水平。
景城融合是后工業化和全面小康以后的新思維,是城鎮創新發展的新理念,對于樹立城市對外形象,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促進城市和諧發展,具有很現實的意義。
景城融合之景,未必是景區風景、園林風景,但應有風景之景,也應有人文之景(如清明上河圖所繪),是一種沒有圍墻的景城交融、宜居宜游的現代城鎮。這樣的城鎮即使去參評旅游景區的等級,也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景區。
景城融合發展是時代進步的現實需要,起碼具有三重必然性。
生活品質提升的要求。實現全面小康后,居民生活改善的重點,便由解決吃飯問題進而擴大到生活環境。這在還很貧窮的年代,也是這樣的漸進次序,當年農業學大寨的時候,就有這樣的話,叫“先治坡,后治窩”,也就是先考慮生產,再考慮居住環境。
解決歷史遺留的問題。從建國到改革開發、再到新型城鎮化,全國大小城市形成了上百年的建設迭代,各種建材、樣式、體量、風格的建筑交織一起,實質上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到后工業文明的混雜。這樣的城市面貌,肯定是雜亂而不美,不進行整治美化不行。
與國際接軌發展的需要。按照世界銀行的口徑,中國人均GDP已是發達國家水平,東部發達地區更有實力和底氣,去追趕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畢淑敏《非洲三萬里》記述一位外國游客對中國發展的評價,他說中國城市周邊沒有環城的貧民窟,這比一些發達國家還文明。當然,中國不能停留于此,應有更高的發展追求,景城融合就是更高目標。
在景城融合的建設中,文旅人才、文旅要素、文旅產業應該發揮特別而重要的作用,以加速提升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時尚化水平。
一是加強城市審美。就是讓城市具有外觀的美,讓人看上去就舒服。對城市外觀進行大的改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因此必須樹立審美眼光,確定城市未來的風格和面貌,堅持不懈地逐步減少不和諧的建筑,治理舊城區的擁擠雜亂,改善城鄉結合部的景觀,去雜亂、去擁擠、去土氣、去不和諧。
確立城市的審美標準,要尊重專業人士意見,傾聽外地游客的感受,體現與周邊城市的差異性,以景城交融的方針指導城市改造,逐步優化城市建筑的存量。例如,城市景觀區域應有自然的分割與邊界,避免出現斷崖式的景象塌陷;要有限高、壓高和拆高的要求,不能讓高樓大廈對有觀賞性的區域形成合圍,造成感覺壓抑與不協調;要對缺乏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的片區建筑,進行穿靴戴帽的“粉飾”改造,把簇新的做舊一些,把異形的做些匡正,把不和諧的色彩(如彩鋼板的、樓頂的太陽能)予以遮擋或涂改。只要持續不斷地加以改善,就能推動城市向景觀化、園林化、旅游化發展。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時下,某些地方的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以行政力量加以模式化、樣板化推進,大量的公共設施和臨街建筑都是一個摸樣,嚴重損傷了所固有的地域特色。要推進景城融合,首先要基于地域性的自然和文化特征,研究確定一種主體風格、定下一個總基調,從文化和旅游兩方面入手,去恢復和突顯地域的個性特色。
地域特色的恢復和強化,要避免過于人為化。一刀切的要求、千篇一律的風格,如一律地大紅燈籠高高掛,一律格式的對聯、旗幌、招牌,一律風格的石材鋪地等,都是違背生活常識的審美眼光,都是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云南迪慶州的香格里拉縣城,本世紀初還是缺乏特色的普通縣城,與內地落后的小城鎮差不多,而今已變為藏族文化濃郁的旅游名城,就是一個“找到自我”的成功案例。
三是強化文化印記。這是城鎮內涵性的要求。只有富有文化的城鎮,才會顯出底蘊厚重、文脈綿長,不被人所忽視、所淺薄。在景城融合中,要格外重視本地文化、民俗文化,讓文化從城市各個角落透露出來,有文氣而不土氣,有個性而不雷同,有魅力而不乏味。
文化的呈現,要選好呈現的載體、呈現的形式、呈現的內容、呈現的氛圍,如大街小巷、居民庭院、民宿客棧、酒肆茶館、歌廳酒吧、博物館、非遺館都可呈現,要把文化展示在街面上,沉浸到餐飲中,突顯在節假日,貫穿到白天與夜間。北京老城區一些胡同和四合院,濟南大明湖周邊臨街的院落,石家莊正定古城的一些街巷,大理劍川縣城一些民居的對聯和題畫,紹興柯橋區的魯迅文化,都讓人很容易感受到地域性的文化特色。
四是成就非景之景。一說到景,就容易讓人聯想到收費的有邊界的景區,甚至是一些人造的特色小鎮。我們與國際城市接軌的方向,以及景城融合的目標,應該是造就一大批“非景之景”,可以把它理解為城市人文景觀或城市與自然交相輝映的景觀。
這在國外是很普遍的,澳大利亞西南的珀斯市有一個叫弗里曼特爾的小鎮,鎮上有許多這樣的“無景之景”:一個100多年歷史的古老集市,一座開發為博物館的老監獄,一處海鷗群集與就餐游客搶食的游艇碼頭。老撾的朗布拉邦被譽為 “百寺之城”也是曾作為首都的世界文化遺產,每天清早就可看到各寺院的僧人沿著固定線路排隊行進,老百姓跪在路邊虔誠地“啖佛”,把齋飯、粽子、水果親手放到僧人的缽盂里,這一場面成為外地游客必須“打卡”的難得場景。我國古代更是如此,這從歷代文人和畫家的筆下可以感受到,就是市井風情和鄉村生活,都是對現實生活場景的描繪,是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
營造主客共享。主要指氛圍與待客,一定是不欺生、不狹隘、不排外,本地人與外地人、老居民與新移民、定居者與旅游人,都能夠和諧相處,做到宜居、宜游、宜業。一個城市要做到主客共享,既可以指城市的好客、大氣、包容,也可以指城市擁有具體的地段和去處。
城市中的主客共享區域,有的是在景區公園之內,如北京的景山公園、天壇公園,既是外地游客密集光顧之地,也是以退休人員為主的市民合唱團、歌詠隊、民樂隊聚集之地;有的是在城市的中央商務區,高檔酒店、寫字樓、大型超市云集,是外地商務客必去之地;有的是在一些聚集性的休閑區,如北京什剎海、煙袋斜街、南鑼鼓巷,上海老半齋、弄堂小餛飩等早餐館,杭州西湖之濱的湖畔居茶樓、青藤茶館,南京夫子廟的秦淮河周邊,由于民俗文化氛圍濃郁,有繁華的市井景象,特別的地域性民俗消費,從而吸引了游客與市民集聚,形成一道和諧的人文風景線。
(本文系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旅游報前社長/總編輯高舜禮先生2022年6月16日在浙江紹興柯橋舉辦的“新時代?中國美麗城市、美麗鄉村巡禮”之“中國文旅和景城融合發展峰會”的演講,略有增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