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 16:58:13 中國旅游研究院 戴斌
在促進世界旅游業復蘇與發展的進程中,中國所貢獻的不僅有消費和投資的力量,還應有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這一進程中,旅游業面臨著理念重構和實踐創新的現實課題。新思維要總結旅游業的發展成就和經驗,系統回答新時代旅游發展為什么、依靠誰和做什么的根本問題。在促進世界旅游業復蘇與發展的進程中,中國所貢獻的不僅有消費和投資的力量,還應有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黨的二十大是我國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3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的旅游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廣大游客和市場主體的獲得感不斷增強。今天,旅游已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選項和剛性需求。2019年,我國國內和出境旅游分別達到60.06億人次和1.5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超6萬億元。對于一個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對世界旅游業的繁榮與發展也有巨大的貢獻?!俺杂腥?、住有樓,還有余錢去旅游”成為小康社會的生動寫照。
盡管疫情對旅游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是大眾旅游消費意愿仍在,近程旅游、鄉村旅游和本地休閑依然是城鄉居民的基本需求。過去3年,文化和旅游系統統籌疫情防控、復工復業和助企紓困等工作,守住了旅游市場基本面和旅游行業基本盤,得到廣大游客的認可和旅游業界的理解。這是過去10年黨和國家重視和支持旅游業的結果,是新時代旅游發展的信心所在,也是理論建設和實踐創新的現實出發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這一進程中,旅游業面臨著理念重構和實踐創新的現實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蔽覀円?、深入、系統地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思維凝聚共識,以新動能提升效率,以新模式推進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把黨的中心任務和中央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
新思維要總結旅游業的發展成就和經驗,系統回答新時代旅游發展為什么、依靠誰和做什么的根本問題。
20世紀80年代,發展旅游業是為了吸引外國人、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來中國大陸(內地)旅游,賺取經濟建設急需的外匯收入,指導思想是政府主導、適度超前。
1984年,中共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提出旅游基礎建設采取“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資一起上”的方針。從那時起,就強調旅游業的經濟屬性和市場化取向。20世紀90年代提出發展國內旅游,培育“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1999年的首個“國慶黃金周”,標志著城鄉居民的旅游意識覺醒和以國內消費為基礎的大眾旅游市場形成。10年后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明確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201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彰顯了保護旅游權利和發展旅游產業的國家意志。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游時代”。2021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規劃綱要及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均對新時代大眾旅游發展理念和指導思想、重點任務做了明確部署,進一步增強了大眾旅游的人民性、智慧旅游的現代化和綠色旅游的未來感。
中國式現代化要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追求。旅游業要將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精神層面的共同富裕作為新時代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強調經濟屬性,也要強調文化內涵;不僅要有產業功能,也要有事業目標;不僅要市場供給,也要公共服務。從人民的旅游權利出發,讓更多人有得游、游得起、游得好,是我們的應盡之責。
為此,要進一步強化平民、平等和平穩的發展理念,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夢想照進小康旅游的現實。通過發展國內旅游和出境旅游,培育健全人格,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應當也可以成為旅游新思維。
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將“游客滿意度高不高”“市場主體競爭力強不強”“發展動能新不新”作為新時代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衡量指標,在質的有效提升基礎上尋求量的合理增長。
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需求側管理,以需求側管理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要下更大的力氣研判城市和農村居民的旅游需求及其變化。以消費視角重新審視旅游業,強化客源地思維,以主客共享、存量利用、增量拉動的新理念指導資源開發和項目建設。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也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資源,歷史遺存、文化遺產、民族風情、民間文化等人文資源是觀光旅游的本底資源,文化創意、科技創新、人才創業則是休閑體驗、場景建設和度假旅游的關鍵要素。
“人山人海吃紅利,圈山圈水收門票”的時代已經過去,“走馬觀花逛景點,扎店購物吃回傭”的模式更不可能讓旅游業重回黃金時代。只有加快建設現代旅游業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才能實現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創新發展的目標。我們還要從中國國情出發,創新旅游統計理論,完善需求導向的數據體系,讓數據成為美好生活的溫度計、共同富裕的測量儀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
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無論是各級政府主導的旅游目的地建設,還是各類市場主體的旅游投資和商業運營,都要發展綠色旅游和文明旅游。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我國將在世界旅游經濟體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發揮更為關鍵的作用。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將為國家旅游形象注入全新內涵,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成員國和金磚國家的更多游客來訪,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游客在這顆藍色星球上自由行走,在海外目的地產生更多的消費,并可能繼續擴大旅游服務貿易逆差。
對此,我們不必固守重商主義的傳統,將旅游服務貿易順差作為長期不變的目標。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人民群眾花些外匯到世界各地看一看,在提升生活水平和綜合素質的同時,還可以促進文化交流,花些外匯是值得的,也是可以承受的。旅游業的開放范圍也會越來越大,外國的旅行服務商、酒店管理公司和專業人士可以進來,中國的企業也可以出去,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并接受全球化市場規則和商業倫理的考驗。
在促進世界旅游業復蘇與發展的進程中,中國所貢獻的不僅有消費和投資的力量,還應有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相關文章